楼宇不是越高越好,也不是越多越好

楼宇,是城市的象征,也是城市的标志。一幢特色楼宇就如同城市的一张“金名片”、产业的一个新平台,总是在有意无意地“标榜”着城市、推介着城市,让人对这座城市印象深刻。久而久之,这些标志性建筑也就成了城市的代名词、“代言人”,如上海的“东方明珠”、广州的“小蛮腰”等。诚然,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高楼大厦,但高楼大厦未必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。对于一个城市而言,楼宇不是越多越好,也不是越高越好,高楼大厦的建设应该有个“度。多了,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:高了,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。随便举个例子,如果拿上海和日本的城市相比,只有东京可以与之媲美。但日本经济并不是以高楼大厦多而取胜的。城市之间的比拼是难免的,但建筑物的高度并不能代表城市的前卫和时尚,就像GDP指标并不能代表人们的幸福感一样。

对于楼宇经济而言,人们的关注点最终还是应该落到楼宇的效益上。当然,这个效益不仅仅是指经济效益。建成一幢摩天大楼,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事,关健是楼宇建成后能承载多少产业、产出多少效益。有关资料显示,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.16万亿元,却已建成摩天大楼470座。这相当于中国以美国88%的摩天大楼数量,支撑着仅有美国29%的第三产业产值。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以目前的速度发展,到2022年仍无法达到美国2012年的规模,但按规划,届时我国已建成1318座摩天大楼。这意味着,我国每幢大楼所支撑的第三产业增加值,仅有目前美国平均水平的40%左右,是投资强度极低的粗放型增长。*当然,将中国的情况与美国进行简单的对比并不是很科学,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可比因素,但至少可以让我们有个“参照系”,只是心中把握一个系数的概念就好了。

有时我在想,各地兴起的“摩天大楼热”其实就像人们对奢侈品的喜爱,有的人不计成本地买奢侈品,买了之后却又没有好好打理,造成许多的闲置和浪费。姑且不说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·劳伦斯提出的“劳伦斯魔咒”会在多大程度上应验,仅从经济学角度看,200~300米超高层建筑的单位建设成本要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高40%~70%,300~500米建筑的单位建设成本要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高7%~110%。而且,摩天大楼对消防、抗震、通风、供电、供暖、给排水、电梯等系统的要求也会更高,楼宇抗震等级高一级,超高层建筑造价就要翻一倍。虽然随着土地要素的日益紧缺,向空中求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,但规划、建设“地标建筑”应综合考量楼宇建设费用、维护成本、城市配套、经济水平等因素,就全国或区域角度而言,也应该有个量和度,尊重自然才会收获经典,不能有钱就“任性”,甚至搞攀比、搞竞赛。

针对当前一些城市的建筑贪大、媚洋、求怪、特色缺失、文化缺乏传承等现状,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说“不”,并提出建筑“适用、经济、绿色、美观”八字方针,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,要求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,把以人为本、尊重自然、传承历史、绿色低碳等理念融人城市规划全过程,增强规划的前瞻性、严肃性和连续性,实现“一张蓝图干到底”。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原则。但愿城市发展不再攀比楼宇的“高大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