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限价房”,“夹心层”人群的理想

房价的过快上涨使大批中等收入人员买不起商品房,而他们又不够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,也就是还“穷”得不够,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上下都够不着的“夹心层”。2006年5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(简称“国六条”),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。随后出台《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》(简称“九部委‘十五条’”)对“国六条”进一步细化。其中提到的“限套型”“限房价”的普通商品住房,被称作“限价房”,即一个新建小区,90平方米以下房屋要占到70%,简称“90/70新政”,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。


2007年8月7日《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》(24号文)出台,明确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,再次把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,加快住房分类供应体制的实施提了出来,同年11月19日,建设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国土资源部、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了《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》,对经济适用房做出了具体的规定。但是,此经济适用房已经不是1998年23号文之前的经济适用房概念了,其外延要远远小于1998年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》即23号文的经济适用房的范围,尽管如此,能够再次重提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已经实属不易,而能够关注到为夹心层建设保障房也算是个进步,但是能够享受到的依然是少数。


之后国务院下发了文件,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,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。2011年是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。在这个影响全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纲领性文件中,保障房建设被列为重中之重。规划强调,未来五年,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,这个数字大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。其中2011年全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,比上年增长70%以上,创历年之最。


保障房占比大增,在更大程度上解决民生住房问题的同时,也将毫无疑问地催生楼市供应结构的革命性变化。但问题亦如影随形,土地及资金则是最大瓶颈,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年代,如何腾挪出大量土地支持保障房建设,是一大现实难题。与此同时,未解决盈利模式的保障房建设,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,而非政府部门唱“独角戏”,这一问题仍然无解。另外,在保障房建设选址、配套及质量问题饱受争议之时,保障房建成之后如何分配亦受社会诟病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如何让保障房的理想照进现实,当下仍需求解。